有“融”乃大 同城生活

人民网 2018-07-25 10:05: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双城“分分钟”变同城旅游、看演唱会、购物、就医、访友…“去去就回”已成马鞍山人的生活日常。禄口机场、新街口、南京儿童医院、军区总医院、卫岗牛奶…

马鞍山距离南京多远?

高铁,

17分钟,

顷刻即达。

双城“分分钟”变同城

旅游、看演唱会、购物、就医、访友……“去去就回”已成马鞍山人的生活日常。禄口机场、新街口、南京儿童医院、军区总医院、卫岗牛奶……俨然是马鞍山人的“本土”。

新街口

小时候,过节才去南京,如今,去南京就是“过日子”。2001年马鞍山正式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诗城人用17年时间,把节日过成了日子。

与此同时,马鞍山也逐渐进入南京人的日常。周末时,南京人远足的优选地就是马鞍山,来濮塘看看竹海、怪坡,去大青山寻访太白遗踪。劳累一天,一家老小还可以“藏身”碧海蓝天或翠林,美美地体验一下诗城洗浴文化。春秋时节,“跟着课本游马鞍山”更是南京中小学生的最爱。

刘禹锡陋室

融合,亦是共享美好。在马鞍山,有一大批逐梦青年,生活在诗城,工作在南京,享受着“左手工作,右手生活”的“钟摆”生活;马鞍山女婿、南京媳妇,两地“亲家”越来越多。

今年仲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宁马融合,迎来了同城新时代,宁马深度融合再出发!感受最真切的依然是走在前面的两地年轻人。对于未来,他们有着自己的日常和期待。

同城生活,精彩可期!

李佳:吸引更多金陵小伙伴“策马而来”

和大多数马鞍山人一样,“向南京”的情结从小就埋在市民李佳的心里。35岁的李佳清晰地记得,排名前列次去南京玩,全程“张着嘴巴”,一直在感叹“南京真好,好多好吃好玩的”,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个模样,让他开了眼界。毕业上班后,与南京接触更频繁了,尤其是有了儿子后,孩子一不舒服,他就直奔南京儿童医院:“近、服务好、医疗水准高。”

不只是生活和回忆,李佳与南京的交集更多是在工作上。

作为马鞍山软件园招商部工作人员,李佳是青年骨干。宁马深度融合号角吹起,李佳的工作也同时按下“快进键”:每周跑几次南京,对接企业,服务项目,谈合作框架等等。再忙,李佳的干劲不减,“向东发展,借助南京的实力,充实、提升我们的实力,都是我们软件产业发展一条优质道路。”

几个月的忙碌,也让李佳和同事们收获了“盛夏的果实”。截至今年6月中旬,马鞍山软件园与北信源全资子公司江苏神州信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马鞍山信息安全产业园,推进马鞍山信息安全产业升级发展;马鞍山汉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入住软件园;与中国(南京)软件谷达成合作意向,力争先行示范,打造园谷融合发展样板。

计算机管理专业毕业的李佳从专业角度分析,宁马深度融合,对马鞍山软件园及其入驻企业都是一项重大利好,未来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李佳踌躇满志:“融合是双向的,我们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发挥好我们的政策、人力等优势,吸引更多金陵小伙伴‘策马而来’。

陈骋:邻家女孩乐享“一城工作一城休闲”

夏日清晨,马鞍山师专门前,一场雨后空气格外清新,路旁的绿植葱翠。

90后女孩陈骋抱着文件夹,从一片葱翠中走来。作为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华天)的法务,最近一段时间,陈骋幸运地被公司委派到家乡马鞍山来学习,让习惯了“工作在南京,生活在马鞍山”的她,暂且告别了“钟摆族”生活,可以一日三餐回家吃“妈妈菜”了。

一直以来,陈骋都很关注宁马融合的信息,这几日更是天天刷新闻看评论,对于深度融合,她有着自己的期待。接受采访时,陈骋表示:“我和南京的缘分,有点妙不可言。”

小时候自己就很爱美,过生日或者成绩出众可获得奖励时,她陈骋就会卖萌,缠着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去南京玩,买新衣服,逛新街口,回来后向同学炫耀“我的新衣服是从南京买的!”现在看来,小时候有一种幸福叫做——“去南京”。

2015年,读完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研究生课程后,陈骋一心想去大城市打拼一番,可父母不希望她离家太远。此时,南京成了陈骋较佳选择。陈骋应聘进入中冶华天,开始了“居住在一个城市,工作在另一个城市”的双城生活。

“周末都会回来,一周回来两三次也有,确实很方便。”过着双城生活的陈骋对宁马融合的每一步都非常关注,宁安高铁开通的那天,她和父母都很激动。陈骋的工作单位中冶华天也是两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者,2008年从马鞍山搬至南京奥体中心,至今还有不少同事在马鞍山工作。入职三年半来,陈骋表示,经常参加两地的联谊活动,如与团市委开展的志愿活动。未来,她期待宁马有更多合作,让两地青年有更多互动互助,促进两座城市携手发展。

马春艳:近水楼台“巧”得月创新社区服务

在马鞍山的街角公园,或者小区凉亭,不论男女老少,一提到南京,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种莫名的亲切感由来已久。花山区塘西街道金安社区书记马春艳感慨:“居民都不自觉地把南京当成我们自己的城市,外出也好,看病也好,去南京时,没觉得是出城了,更别说出省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融合,实实在在,老百姓们切实感受到融合带来的好。”马春艳坦言,自己的成长也与南京分不开。原来,早年间,马春艳当过饭店采购员,一周至少跑南京3次,对南京的白桥市场等几个市场都很熟悉,价格公道,食材新鲜,可以给马鞍山饭店省下不少成本。后来,马春艳自己做珠宝生意,南京依然是她的货源地,南京人的包容让她大开眼界,教会了她很多做生意的本事。如今,作为社区“当家人”,一有机会她依然回去跑南京,瞧瞧南京知名社区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上是如何创新的。

“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高,敢于创新,社会组织很规范。”宁马深度融合,作为一名来自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马春艳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近水楼台“巧”得月,有跟多机会去南京的社区考察学习,学习社区治理和服务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如建立明明白白的“服务清单”使社区权责边界得以厘清,给社区肩负。政府部门要派任务给社区,必须在“服务清单”里找项目;经费不能到位,社区则有权拒绝。同时,提升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将专业的志愿服务交给专业团队做,社区人气旺了,活动多了,居民也会感到更热闹。

陈实:马鞍山像块“磁铁”一样吸引我们

7月,雨山区霍里山大道磁山路1号,南京新康达马鞍山分公司生产车间内。

站在智能化全自动铁氧体粉体生产线旁,总经理陈实露出了招牌式笑容:“来马鞍山,真的来对了,我们企业多少年的智能化梦想在马鞍山实现了!”一高兴,陈实标准的秦淮腔蹦出来了:“智能化升级,全封闭生产过程,确保环保、节能,同时,让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

穿着洞洞鞋的陈实今年31岁,质朴、可爱。早已将诗城作为第二故乡的陈实一提到自己及公司与马鞍山的缘分,话匣子瞬间被打开。陈实介绍,南京新康达是一家磁性材料高科技企业,8年前,因江宁区无法满足公司扩大规模的发展需求,再三比较考量后,排名前列次将分公司设在南京以外,将新厂建在雨山经开区。随后,南京新康达马鞍山分公司的发展势头迅猛,总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改造升级,将搬至马鞍山的所有金属磁粉心生产线智能化,实现产能升级。目前,该企业的金属磁粉心的粉体生产能力已经从月产70吨上升到月产500吨,并且开发生产了气雾化铁硅铝和气雾化铁镍等品质一流的金属软磁合金粉末。

“马鞍山就像块‘磁铁’一样吸引我们!”陈实感慨,马鞍山很包容,投资环境、政务环境属一流,服务也到位,是一片投资热土。8年来,陈实不仅将公司大部门投资逐渐都转向马鞍山,他还不断地向身边朋友和南京企业家推荐马鞍山,已成功将企业的上游材料公司也吸引来马鞍山落户。

不只是创业投资,生活上,陈实也逐渐融入第二故乡。只要空闲,便带着一家老小从南京夫子庙出发,驱车来马鞍山游玩。同时,陈实还担任雨山区政协委员,决心回报当地政府。关于宁马深度融合,陈实认为这是大趋势,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未来,南京新康达计划逐步将所有在南京及汤山的生产线全部搬至马鞍山,以谋更大发展。

徐勤:从宿迁跳槽来马鞍山美丽乡村濮塘

仲夏之际,濮塘百亩荷塘里的荷花正盛开,水波荡漾,一阵风吹过,荷香扑鼻。不远处,村民自己种植的葡萄也熟了,尝一口甜到心里。夜幕降临,濮塘国家度假公园里的灯光秀美轮美奂,每日吸引周边超2000名市民前来观灯……

“这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世外濮塘!”一有机会,濮塘镇凤山村大学生村官徐勤便发朋友圈,向大家推荐濮塘,满满的自豪感。在濮塘工作快3年了,29岁的徐勤也彻底恋上了诗城美丽乡村。

徐勤是南京江宁铜井人,因为毗邻,从小就知道马鞍山。印象中,排名前列次来濮塘,大概是7年前,自己和大学同学一起来游玩,当时就喜欢上了濮塘。大学毕业后,徐勤通过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去宿迁当了3年村官。因为离家太远,每年只能放长假才能回家,每次还要坐汽车四个多小时,若想坐高铁,还要绕道徐州,常年奔波很疲惫。

2015年,徐勤如愿跳槽至家门口的濮塘,通过安徽省大学生村官选聘任马鞍山市花山区濮塘镇凤山村主任助理,随后借调至濮塘镇工作。“开车上班,半小时就到办公室,方便,快速。”徐勤坦言,三年来,濮塘的乡村面貌一年比一年好,全域环境整治让农村卫生更好了,道路更宽更平坦了,农家徽派房屋美如画,老街改造得更漂亮,濮塘国家度假公园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南京都市圈里众多市民来游玩。

除了工作,平时得空,徐勤也会带着家人一起来马鞍山市区逛逛。徐勤坦言,开车去南京市区不堵车的情况下至少1个小时车程,来马鞍山车程更短也更方便。宁马深度融合再启程,徐勤期待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联动,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宁马长期保持着“好邻居、好兄弟、好朋友”的关系。

陈波:娶妻生子安家诗城期许未来更好

13年前,因工作调动,来马鞍山工作的南京小伙陈波怎么也没想到,从此以后,他就与马鞍山“在一起”了。

从购房、安家到娶妻、生子,再到辞职、创业,40岁的陈波回忆,这些年来,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离不开马鞍山。2005年,作为马鞍山苏宁易购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波带着一帮小伙伴来马鞍山打拼,本打算工作个两三年便回南京。不曾想,这一来就再也离不开马鞍山了:“马鞍山很包容,马鞍人也很热情,一见如故。”

工作越来越顺利,马鞍山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城际界限也在日常奔波中日渐模糊。耿直的陈波坦言:“我一直很喜欢这座城市,更喜欢这座城市里的人,这不,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马鞍山姑娘,当起了马鞍山女婿。”如今,陈波一家三口幸福地工作生活在马鞍山。

四十岁之前,陈波毅然辞职,开始创业,投身于马鞍山养老事业,当起马鞍山丰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

陈波做过调查,马鞍山一些养老机构中有不少来自南京的老人,平时交谈中,不少南京亲朋好友也表示愿意来马鞍山养老。今年7月,由陈波带着小伙伴们负责的霍里敬老院改造项目完成,成为诗城排名前列成功转型的敬老院,对马鞍山市其他敬老院的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开启了诗城养老“公建民营”新模式。

宁马深度融合,在陈波看来是一大利好消息。“政务服务好、区位好、环境宜居、价格适中等等,这些都是优势。”陈波看好马鞍山养老事业,“我将带着团队一起致力于将马鞍山打造成南京都市圈养老目的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